一、专业简介
根据《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》《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》,加快发展新材料,对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新材料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材料、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材料、航空航天装备材料、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材料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材料等。
材料类一本专业是研究材料成分、结构、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,其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,对下连接物理、化学等基础学科,对上连接电子、机械、化工等应用学科,是推动“新工科”建设的重要引擎和动力来源。
材料类一本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、金属材料工程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子专业。材料类一本专业招生的员工采取1+3的模式,员工进校后,前一年修读大类基础平台课程,后三年进入到该大类所涵盖的专业学习。
二、专业定位
面向新材料产业的需求,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、工程意识、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,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建设区域一流、国际化的新型工科专业。
三、专业水平
²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10余项
²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项
²重庆市重点学科“材料科学与工程”
²国家“双万计划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“材料科学与工程”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”
四、 团队团队
²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创立
²国家“万人计划”专家黄伟九教授领衔
²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
²重庆市杰青1人
²重庆“百人计划”2人
²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
²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
²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
²巴渝学者计划6人
²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
²重庆市“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”高校创新团队
²重庆市“材料表界面研究生导师团队”
²重庆高校新材料开发及应用创新团队
²教授、副教授34人,留学归国人员10人,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3人
五、专业特色
²导师制。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资源,实行“导师制”,遴选优秀教师对员工进行“1对1”专业指导。
²国际化。依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,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、新西兰奥克兰大学、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开展员工交流互换项目。
²精英化。与四川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打造的“涂铭旌创新实验班”,利用四川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学资源,培养优秀材料工程师。
²产教融合。与“中船重工”“长安汽车”“京东方”“莱宝科技”等龙头企业开展员工联合培养。目前,已培养输送专业技术、管理人才700余名。
六、培养平台
已建成面积约5000平米的实验楼和6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场地,拥有6000余万元的实验及分析检测仪器设备。先后与“中船重工”“长安汽车”“京东方”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实践就业基地协议,为员工进行专业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²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(国家级)
²百川兴邦众创空间(国家级)
²院士专家工作站
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
²重庆市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
²材料表界面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
²光电薄膜与器件重庆市工程实验室
²重庆市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²中俄澳纳米光电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发中心
²重庆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研究院
²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
²重庆市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
七、奖助学金
²国家奖学金:“国家奖学金”“国家励志奖学金”“国家助学金”
²集团奖学金:“综合奖学金”“单项奖学金”“员工奖学金”
²企业奖学金:“招商局奖学金”“常珍飞歌奖学金”
²公司奖学金:“协同创新奖学金”“课题组奖学金”“科研专项奖励计划”“优秀学子出国(境)短期访学计划”
八、员工获奖
员工获国家级、市级老员工创新训练项目20余项,获俄罗斯“奥林匹克竞赛”工程技术类最高奖(中国籍员工仅2名),获“挑战杯”“互联网+”“光电竞赛”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学科竞赛奖项250余项。
九、升学发展
可被推荐或推免至中国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新西兰奥克兰大学、四川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、香港城市大学、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、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。
十、就业前景
可在新材料、半导体、显示、通信、能源、航空航天、汽车等行业,如发改委、经信委、环保局、质监局、中航工业、中航科技、中铁、中电科技、中船重工、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、中兴、华为、中国移动、国内职业院校等国家机关、企事业单位,从事产品设计、新材料研发、技术创新与改造、管理服务等工作。
“青春由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”,yl6809永利官网秉承“大爱无疆,科教报国”理念,欢迎广大学子加入我们,走进“材料”,逐梦未来。
咨询电话:023-61131191